抢托魔术简介

  一、抢托魔术的特点

  将彩物事先藏在身上或有关道具内,演者运用一定的变幻技巧和相应的表演方法,在观众的注视下,把彩物直接或间接“掏”出来,造成“无中生有”或“以少变多”的变幻现象,而观众又看不出破绽来,这类节目在魔术中单独归为一类,叫作“h托魔术”,简称“抢托活”。它的表演难度是很大的,既需要有巧妙的“护托”方法,更要求演员具有较高的技巧、手法和相当的演出经验。 !

  抢托魔术就其表演方式来说,可以划分为两种:

  1.明抢。也可以叫作直接抢托法。它不需要借助其他道具或物品来作掩护,演者直接用手将彩物从身上或道具中“掏”出来,如:《抢把子花》,《抢大杆旗》,《抢砍大帘》等,都是直接将彩物抢出来亮给观众的。“明抢”这种方式难度更大一些。

  2.暗抢。也可以叫作间接抢托法。演者借助有关道具或物品的掩护,将彩物从身上或道具中“掏”出来,并且接着又续入有关彩物,然后再“出托”,将彩物亮出来。如《抢托出鸽子》,《抢托出大串旗》,《抢托出九莲灯》等,就需要借助头巾、绸巾、彩帘等掩护进行抢托的。这种方式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一些。

  二、抢托魔术与手彩魔术的关系

  抢托魔术与手彩魔术是两种不同的表演类型,但是两者之间又有极为密切的关联。

  手彩魔术中的许多变幻,往往需要“抢托”的配合才能完成。但是手彩魔术中的“抢托”,只是变幻中的辅助手段,或者说是一个过渡阶段,必须经过“续托”和变幻技巧,才可能产生变幻结果。如:《空手变球》、《空手变牌》等节目,当右手在进行变幻时,左手就暗中“抢托”,从身上掏出所需要的球和牌,然后递给右手,右手才可能继续进行变幻,所以表演手彩节目,往往离不开必要的“抢托”。当然,抢托魔术也需要手彩的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总之,抢托魔术是以“抢托”为主,手彩为辅,手彩魔术则以手彩为主,“抢托”为辅。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有人忽视抢托的训练,所以尽管手彩节目的变幻技巧很高,但是由于抢托不得法,而往往产生抛托现象,大大降低了变幻效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手彩节目中的“抢托”动作,要注意合情合理,自然流利,切忌生硬呆板,牵强附会。

  三、掐活与粘托

  抢托魔术中的各种彩物都是事先藏在身上或有关道具中的,藏的方法是否巧妙得当,是很有讲究的。许多初学者不了解其中奥妙,往往单凭主观揣测,想出一些办法来,其效果很不理想。根据魔术演员长期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藏的方法可以分为两部分:

  1.掐活。演前对各种彩物和用品进行必要的捆、绑,揣、掖,为演出作好准备的工作,叫作掐活。在抢托节目中,掐活的内容,主要是对彩物进行捆、绑。所以离不开线、绳、带等物,如:《抢托出鸽子》,事先要用绸巾或布袋将鸽于包好,《抢大杆旗》,事先要将活动杆旗缩短,把旗子折叠好,再用棉线捆上,《抢砍大帘》,事先将彩帘缠好,再用棉线绑上等等。

  5 抢托魔术对掐活的要求是:彩物的体积越小、越紧凑越好,这样便于“藏”与“掖”。捆绑要牢靠,保证在出托之前不会自行散开,为快速出托作好准备,只要把彩物抢到手,出托时很顺手,也就是要便于“撕”和“解”。

  2.粘托。将掐好的活(也叫作“托”)用适当的方法带在身上,叫作粘活,或叫粘托。粘托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视不同的彩物和变幻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一般常用的有:

  布袋:可以用来装捆好的鸽子、碗、球、鱼等。当然,布袋的形状和结构多种多样,应根据需要来设计。

为您推荐

相关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