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魔术史(三)(5)

  
这些幻想情景,体现在古人祭天、祈年等游艺色彩较浓的习俗活动中,魔术的雏型由此产生了。正如《吕氏春秋》所载的上古“葛天氏”三人手执牛尾而舞那样,古代戏剧、舞蹈、杂技、魔术都处于萌芽状态,并未明显分家。
  
古人无法抗拒自然灾害,因此,他们相信天与地有道路相通,相信有“不周山”那样的撑天的柱子。于是,”出现了能来往于人和神之间的使者——巫、觋和稍后一些时候的方士。这些人为了使人相信他们具有非凡的本领,大都有些验证的办法,这就是原始的魔术师。
 
魔术,作为具体节目表演,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西汉元封三年,汉武帝举行百戏盛会,盛会上即有中国的传统魔术《鱼龙蔓延》等节目,又有罗马来的魔术师表演了《吐火》、《吞刀》、《自缚自解》等西域魔术。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凤凰含书》、《拔井》人划地成)收等多个魔术节目。隋扬帝时出现《黄龙变》,变来满地的水族。唐玄宗时流行的《入壶舞》,表演者从左面缸中钻进去又从右面缸中爬出来,都是冠绝一时的魔术佳作。
  
到了宋代,魔术开始分科,出现“手法”、“撮弄”等若干专业,同时还出现了专业魔术师们组成的民间社团——云机社。宋代著名魔术家杜七圣,擅长杀人复活的把戏,名噪一时,称为“七圣法”。明、清时期,各种魔术戏法节目在民间街头巷尾流传,我国著名的《九连环》、《仙人栽豆》、《古彩戏法》等,均在世界魔坛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清代中叶以后,中国艺人一部分飘零海外,欧美和日本的魔术团体也不断来华演出,促进了中外魔术的交流,中国魔术师们在保持自己魔术的传统习惯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的外国魔术的表演形式、内容、技巧,逐渐形成了中国魔术舞台上今天这样五花八门的节目。

中国魔术 - 历史作品

中国最早的魔术是三国时期的《钓鱼》 ,到现在还有表演的。
  
外国最早的魔术是三杯,也叫三仙归洞,有人说这是中国传出去的,也有人说起源于印度。
  
就像中国人必须了解中国历史一样,作为一个中国魔术爱好者也必须要了解中国的魔术史。
清代中叶以后,中国艺人一部分飘零海外,欧美和日本的魔术团体也不断来华演出,促进了中外魔术的交流,中国魔术师们在保持自己魔术的传统习惯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的外国魔术的表演形式、内容、技巧,逐渐形成了中国魔术舞台上今天这样五花八门的节目。

中国魔术 - 主要流派

   十八世纪末叶,西洋魔术开始陆续传入中国。魔术是英语MAGIC的意译,从其语源来分析,希腊文是波斯古代僧侣的意思。MAGIC通常分为白魔术和黑魔术,黑魔术是借助魔鬼的妖术。可见魔术与宗教的关系是密切的。
   
中文“魔”是梵文“魔罗”的略称,  《正字通·鬼部,引《译经论》:  “古‘石’作‘磨’,梁武帝改从鬼。”  (一说乃译人义作,不始自粱武)宗教认为魔能扰乱身心,破坏好事。
   
把英语MAGIC译成魔术是十分恰当的,  魔术的本义就是惑人的妖术,做为艺术可以解释为神奇的艺术,和我国原有的幻术的含义是一致的。但魔术与幻术就定义来讲,也有微妙区别。  “魔”字是就其术对观众的作用而言;使人着魔,而“幻”宇则是就其术的特点而言:慷忽变幻。从文字方面推敲称“幻术”更为确切,所以至今有一些演员沿用“幻术”的名称,但约定俗成魔术的叫法已经更为昔遍。
   
现代魔术在中国兴起之后,与中国的传统幻术相融合,经老一代艺术家的不断再创造,逐渐形成了南北两个流派。和京剧中的麒派、马泥相似,虽同一艺术表演,但各具特色。派不同之处,具体在表演形式和舞台形象等方面体现出来。
   
北派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担任主演,另外一人担任助演,即固定由一个人使活,固定由一个人量活(也有设两名助手的)。当主演者表演时,助演必须密切配合主演的动作,担托,捧、扶、拉、推、送等工作,同时助演还要和主演者对口说白,二人一问一答,随声附和,并且要在自己面部做出悲,喜、惊、怒等表情,配以富有幽默感的动作,近似于相声演员的表演。有些重要的机密门子,往往掌握在助演手里,虽然名义上是助演,实际上在演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有“三分使活七分量”之说。

上一篇:XCM简介
下一篇:探秘魔术的历史

为您推荐

相关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