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会重返剧场吗

魔术会重返剧场吗 图1
  如今,中国的魔术产业看似遇到了瓶颈,但在业内人士看来,魔术是真正的创意产业。而时下“创新”当头的中国,需要魔术

  日前,第九届上海魔术节开幕,吸引了全世界最顶尖的魔坛高手在商城剧院献演拿手绝技。

  据悉,今年的上海魔术节共有11组魔术师参加国际精品舞台魔术展演,其中5组魔术师参加魔术节大师赛。大师赛由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吉发和世界魔术联盟(FISM)主席多明尼克·唐特分别担任评委会主席和副主席,评委会成员分别来自美国、比利时、意大利、中国等国家和地区。而新人赛的竞争更为激烈,21位参赛选手中,来自中国台湾的陈景弘以《鸽舞青春》拔得头筹,中国内地的刘静和许扬获得银奖,铜奖则被来自中国香港的郑耀邦和韩国的金炫锡、金周贤摘得。

  虽然魔术节上的演出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场内座无虚席,但事实上,国内的魔术行业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光鲜,许多魔术团体面临无处演出、被迫解散的尴尬境地。

  现在,魔术师的身影更多出现在秀场、公司尾牙、商业活动中,相比传统的驻场演出,这能让他们获得更好的收入。

  “驻场演出都是亏钱的,我们希望改变传统魔术戏法的概念,为观众打造新的有主题的创新魔法世界,通过驻场演出的平台让魔术师被大家认识、熟知,让大家都来关注魔术市场,从而通过知名的魔术师再开拓其他的商业运作。”潮宗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合伙人刘勇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潮宗文化可能是上海惟一一家正在做魔术驻场演出的公司。“驻场演出实在无钱可赚,有些甚至还在亏钱,没多少人愿意做”。

  “现在的观众眼界越来越高,传统的变戏法已经很难取悦他们。”同样是潮宗文化合伙人的著名魔术师胡凯伦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传统戏法的没落已成事实,以和观众互动为主的创新魔法正在成为主流。“中国内地市场还是很大的,现在很多港台魔术师也都来到这里。与其说魔术行业不景气,不如说是整个演出业的萧条。就魔术市场而言,随着玩魔术的人越来愈多,未来一定会越变越好”。

  剧场演出萧条

  “现在互联网那么发达,我一般都会上网看喜欢的魔术师的表演视频,不会花钱进剧场看。”魔术资深爱好者王其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而与王其持有同样想法的大有人在。不难看出,魔术驻场演出已近萧条。

  曾几何时,在上海的演出市场里,魔术是颇为吃香的一个门类。傅腾龙、周良铁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响当当的魔术师,他们的演出经常是一票难求。

  已经从上海杂技团退休的周良铁此次也参加了上海魔术节。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万分:“从1993年首届上海魔术节开始,我一共参加了九届,每一届的宣传册都保留着。”

  1997年,周良铁凭借着《变脸》捧得大奖。在他看来,那段时光是魔术市场的黄金时段。

  当时,很多剧场都在演魔术,云峰剧院、上海大世界、百乐门等门庭若市。而且游乐业正值发展黄金期,上海周边多个游乐园都在那段时间兴建起来,魔术师也纷纷进驻。周良铁回忆说,鼎盛之时,傅腾龙甚至在佘山建了一个魔术城堡。

  相关资料显示,上海欧罗巴世界乐园与傅腾龙开发了国内首座专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东方魔术文化中心。在魔术城堡中,不但有一座超大型的魔术舞台,还有一座座造型别致的小型建筑,每个建筑物都有机关,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全方位的魔术表演。但好景不长,这座魔术城堡不久后便关门了。周良铁说,因为地产商觉得没有“钱景”。之后,大批游乐园倒闭关门,魔术师开始真正遭遇到了寒冬。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的演出市场也在发生巨变。曾经,一辆大巴满载游客在剧场门口停下,车上的人下来进入剧场看戏,看完再接走,这样的模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节目样式的陈旧与剧场大环境的改变,让依靠这种模式生存的魔术师们又失去了一条谋生之路。

  场地供不应求

  一个典型的例子发生在上海魔术团。这家院团的官方网站自2011年起就再无更新,剧团此前曾长期驻扎在白玉兰剧场。如今,他们的办公地点改在北海路上的一幢商务楼内。由于没有公司名牌,记者几经问询,才找到办公地点。而平日里,办公室里只有一人留守。据悉,上海魔术团的演出已经停演接近两年时间。

  “白玉兰剧场不是在整修吗,所以我们的演出就停了。”上海魔术团的工作人员表示,其实原本他们就很少有魔术的演出,“大多以杂技为主,老外爱看嘛。魔术演员本来就很少,而且欧美的游客大型、华丽的魔术看得多了”。

  找个固定剧场天天演魔术专场,是著名魔术师李霄飞一直以来的梦想,可直到现在都没能实现。尤其是这两年,魔术团更是经营惨淡。

  2008年,李霄飞成立了“霄飞魔术团”。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以前在剧场演出,都是根据收益分成的,三七分或二八分。可现在经营压力巨大,5万元至10万元的场地费,民营团体根本承受不起。以前魔术演出卖50至60元一张票,老百姓(50.45, 0.00, 0.00%)看得很欢喜。现在演出成本高了势必要涨票价,观众就更不来了。而且如今剧场资源紧缺,即便凑够了场地费,无处演出则让魔术师们无能为力。

  李霄飞回忆说,因为各种原因,先后失去了云峰剧场、白玉兰剧场的演出场地。“现在不仅场租金贵,还供不应求。很多剧场都改成了商场、咖啡厅、饭店”。李霄飞有些无奈,好不容易联系到了场地,还只能周一至周四租用,周五至周日的黄金时段根本租不到。

  对一些年轻的魔术师来说,“倒贴”成了常态。陆昕一在魔术圈内小有名气,他与20多个朋友一起组建了“魔玩极客”团队。平日里,他们在夜场、秀场和尾牙里出现,靠此谋生。但他们的梦想依然是在剧场里为真正的观众演出。陆昕一告诉记者,进到小剧场,是他们一直坚持在做的。“目前,小剧场的租金最低也要7000至8000元,我们团队也做过好几次剧场演出,但每一次都要自己贴钱。”

  在周良铁等人看来,正因为如此,国内魔术市场的衰落成了不可避免的趋势。魔术演员是要“孵”出来的,没有天天表演的实践,技术就无法提高,由此会引发一系列恶性循环。

  多点开花保收入

  虽说国内魔术演出行业日渐萧条,但这并不意味着魔术师的生活将难以为继。事实恰恰相反。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魔术师会按水平分为许多等级,但即便是最初级的魔术师,收入也要高于一般白领。

  “魔术师的收入其实还是不错的,以最初级的魔术师为例,一般表演一段15分钟左右的节目收费在800到1000元,这样算下来,一个月表演十几场,也有一万多元的收入。”胡凯伦说。

  除了这些,各种商演、授课、开店卖魔术道具等都是魔术师的收入来源。“魔术师的选择领域其实还挺广的。”魔术师“傻鸭”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如是说。“傻鸭”称得上魔术届的“三栖”工作者,平日里,他每周有5天去学校给孩子们上魔术兴趣班,空闲时间接些商演,自己在广州还开了一家名叫幸运魔术的店。“我目前的收入还算稳定,一场商演收入在2000元到5000元左右。学校授课是最稳定的收入来源,而店铺经营相对弱一些。受到电商冲击,现在做实体店很困难,我们的店主要是提供服务,比如为公司尾牙提供排练指导等”。

  据“傻鸭”介绍,每个月他还会在自己的店铺举办四五十个人的小聚会,门票30元,内容形式一般都是一个小时的魔术表演交流。“魔术师或魔术爱好者之间的讨论可以碰撞出火花,有利于魔术技术的发展”。

  事实上,如今魔术师的身影更多地在荧屏和教学视频中出现。剧场似乎已经离魔术界越来越远了。“傻鸭”的老东家是翁室魔术,他在那呆了整整十年,这些经验也让他认识到,大多数魔术师不能专注于一样东西,要多点开花才能保证自己的收入。这也让他决定离开那里。如今,翁室魔术还存在着,其主要的运作模式便是通过广告公司等接一些演出。

  对于魔术师能否重回剧场的问题,周良铁直言,剧场租金是最大的阻碍。而在“傻鸭”看来,如今的世道,即使是明星开演唱会,光卖票也是会亏的,更多的是要吸引赞助商的目光,跨行业和媒体或者其他领域合作,才可能把剧场演出真正做起来。

  贴钱培养观众

  即便困难重重,刘勇仍勇往直前,这位央视前《魔法奇迹》栏目组导演,因为对魔术的热爱辞职下海了。当《国际金融报》记者问起为何有这样的决心时,他笑着回答,“也许想做件对社会有贡献的事吧。”

  “传统的魔术团多以师徒制为主,但现在关于魔术的教学书、影片非常之多,许多年轻的魔术师都是看教学材料自学。而传统的魔术戏法也很难满足观众的胃口,你穿一堵墙,观众都见怪不怪了,认为这是你应该做的。所以现代的魔术更是一种创新,结合传统的技法,将其包装成一个主题梦幻场景,和观众的互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胡凯伦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胡凯伦身为刘谦的师兄,在圈内也是颇负盛名。从8岁开始接触魔术至今,他的魔术生涯已经有30年。在小学时他就获得了儿童魔术比赛冠军,更被称为魔术神童。即使如此,普通大众对他的了解却不及他的师弟刘谦。

  “说到魔术师,普通人能说出几个呢?大卫科波菲尔、刘谦,然后也许就没有了。魔术和唱歌拍戏不一样,歌手、演员有时凭一部作品就能很红,但魔术师却很难通过一个魔术一夜出名,除非上春晚。”刘勇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许多很棒的魔术师即使出名也只是在圈内,国外除了大卫,也有很多优秀的魔术师,但能让普通老百姓记住的少之又少,所以上电视是魔术师成名的惟一捷径。“如今信息传播途径如此多样化,想在电视出名并非易事”。

  今年3月,胡凯伦和刘勇在上海成立了一家魔术驻场演出公司。说到成立公司的初衷,胡凯伦说,“内地市场还是很大的,我们想在上海打造一个魔术地标,就像纽约的百老汇一样,游客来上海会想到我们的剧场看演出,我们可以告诉大家魔术不只是传统戏法,它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它可以有科学性、有魔幻性。”

  “票价在100元到380元不等,每一次的票价总收入在5万元左右,我们不指望通过剧场来赚钱,就是希望通过剧场这个模式和平台来吸引观众的目光,培养观众买票看魔术的生活习惯。”刘勇说。

  魔术产业化

  事实上,中国魔术行业遇到的问题并非个案,欧美国家的魔术行业也存在类似问题。奥地利资深魔术师克里斯汀说,“人们还没有充分意识到魔术的价值:魔术是娱乐,但更是艺术,而且是激发人各方面潜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艺术。”

  中国著名魔术大师秦鸣晓认为,一个完整的魔术产业链条包括人才培养、演出、商店、道具生产等多个环节,其中“人才培养非常关键”。而时下“创新”当头的中国,需要魔术。

  在2014年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魔术大会上,大会提出发起成立“国际魔术合作促进会”,会员涵盖魔术企业、培训公司、经纪公司、设计公司、投资公司、魔术师协会以及律师事务所、新闻媒体等,且所有入会的组织、团体、个人均享有平等充分的话语权。
  “这将给各国魔术力量,带来难以估量的人才交流、合作培训、演艺发展的机会。”秦鸣晓说。

  北京市昌平区副区长刘淑华表示,为了更好打造魔术产业链,昌平区还在全力建设“未来文化城”,并将其定位为京北高科技产业带上的文化中心,包括国家批准立项的国家大马戏院、北京魔术城等重大项目。

  在刘淑华看来,魔术是真正的创意产业。据她透露,北京魔术城将集道具生产基地、体验中心、魔术博物馆等魔术产业基地于一体,并将“进行长期面向老百姓的魔术驻场演出”;更重要的是,该魔术城还将集合专业制作团队,推出包括图书动漫、音像制品在内的系列衍生产品,以带动出版业、动漫业等其他行业共同发展。

  对于未来中国魔术产业的发展,法国著名魔术师罗伯特·佛理非常看好,他说,“中国人讲究‘时机’,而魔术在中国就是遇到了‘时机’——中国想成为创新大国、创意大国,‘魔术之都’或许就是缩影。”

为您推荐

相关评论

返回顶部